Robotwithsoul

我为什么读博士(3)

再过一段时间,我就要迎来自己的25周岁了。想到这一点,恍然间感觉从大学开始,时间好像是加速前进的,而且丝毫没有放慢的迹象。最近的一周尤是如此,忙碌却不充实的感觉让我不安,模糊的课题目标让我焦急。我似乎碰上了一个比“为什么读博”更大的问题。

当我意识到自己已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25年,一个很怪异而又强烈的念头在脑海里不断闪现:这25年我怎么过的?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么?

我尝试着回顾以前的经历,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主线:从小学开始,努力读书,上好的初中,继续努力读书,上好的高中;然后奋斗,考上较好的大学,继续保持努力,直到现在在更好的大学读博士。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轨迹说明我在默认着高文凭高学历对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价值。但读博士不到两年的经历让我有了新的体会:我可能在多年的读书中掉入了一个陷阱。现实的讲,现代社会衡量一个“有用的人”的维度越来越多,这也就意味着学历或是学位反映的信息含量比例在逐渐减少。然而事实上,拿到博士学位也不是件易事。所谓的陷阱,是我可能要花很大的精力去争取这个学位, 把它作为几年内的一个大目标去追求,但文凭本身的客观价值却是社会在决定。

想到这些,我甚至有些恐慌。如果真的掉入陷阱,那我就是在努力迎合着社会评价人才的某个标准。从现实的角度讲,其客观价值我无法控制,很被动,而且现实很残酷,单单文凭一个维度已经不足以保障个人的长期发展。从理想的角度上,在这个过程中,我很可能为了结果而放弃自己真正想追求的东西。
所以追求单纯的文凭并不是我所想要,也不是我所期待的。我是一个有间歇性理想妄想症的现实主义者。每当我谈太多的现实,我就感觉强行把自己挤入“社会人才塑形器”中,完全丢了自我。所以我不想从现实角度去谈我想要的生活,而是想谈谈我潜意识下的直觉。

特别喜欢大学模电老师书中的一句话:让人魂牵梦绕的东西,都具备三个特点:有难度、能实现、你喜欢。而我向往的生活则是能有这样一个魂牵梦绕的东西。我能钻研它,为它做贡献,而它也能成就我。但对于一路读书上来的我,这样的东西是一种奢求,因为过去的生活被动习惯了,真正要主动找见自己想要的恐怕也是个漫长的过程。或许这也是我现在坚持要读完博士的原因之一:我可以在一件事情上花好几年去研究,至少可以在一个我可能喜欢的方向上真正为之努力,而这也是工作很难给我的。

说到此,就想起了理想,以前总觉得理想是种假大空的东西,如今才慢慢察觉到理想的可贵。很多人原本对生活有着各种各样想法,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现实压力的增大,他们慢慢向生活低头,最终过上了普通的日子,离自己原本的规划越来越远。我并不是说普通的生活不好,而是如果有渴望的生活状态,但却没有坚持去追求,是件特别可惜的事。

我的理想是什么呢?我想说说我向往的状态。我无法准确表达,但是脑中存在着一些让我羡慕的场景

  • 在真理大海边捡贝壳的少年:

中学的时候特别喜欢牛顿,也知道他的那句名言:

I don’t know what I may seem to the world. But as to myself I seem to have been only like a boy playing on the seashore and diverting myself now and then in finding a smoother pebble or a prettier shell than the ordinary, whilst the great ocean of truth lay all undiscovered before me.

当时只是觉得伟大的科学家真是谦虚。直到了解很多科学家的故事,我才意识到牛顿的遗言与谦虚无关,那是一种对待科学敬畏的态度,一种赤子之心;如果未来我还在科研这条路上,我希望我能有这样的心态,或者至少还能如少年般对科学保持好奇之心。

  • 伏案工作的画师

其实我想说的是宫崎骏。因为对他的作品感兴趣,特意看了他的一部纪录片,很受触动。因为宫崎骏老爷子不喜欢CG,所以大部分的工作都由手绘完成,纪录片中多次展示了老爷子的伏案画画的状态,真的是特别投入,好像从外界剥离了一样。我极度羡慕这种工作状态。
实际上,我也发现自己特别容易别认真的人所吸引;总觉得人最有魅力的状态就是全神贯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想,至少在我读博士期间,我要追寻这种状态。

上面的状态可能是我目前最渴求的。或许是因读博士才有了这样的向往,也或许是读博士能实现我这样的向往。无论怎样,我希望这样的一种向往不要被现实逐渐消磨掉。

最后,最现实的事实是:我选择了读博士,不后悔,也对博士生活有所期待。读博士可以给我认真为一件事情长时间努力的机会。写下这些是为了警戒自己,以后的选择不要背叛自己的初衷。